「中文学名」细辛
「拼音」Xì Xīn
「英文名」Asari Radix et Rhizoma
「拉丁学名」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细参、烟袋锅花、东北细辛等。
「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
「原形态」
1.辽细辛:多年生草本,高12~24厘米。根茎横走,密生须根,捻之有辛香。茎短,基部有2~3枚鳞片,茎端生2~3叶;叶柄长5~18厘米,通常无毛或稀有短毛,具浅沟槽;叶片心形或近于肾形,长5~11厘米,宽6~15厘米,先端钝尖,偶或渐尖,基部,b形或深心形,两侧成耳状.全缘,上面绿色,脉上被短毛,其他部分亦疏被极短的伏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短伏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直立。花被筒壶形,紫褐色,内有隆起的棱条;裂片3,三角状阔椭圆形,稍尖,长7~9毫米,宽10毫米,向外反卷,呈污褐红色;喉部有环状缢缩;雄蕊12,长3毫米,花丝及花药等长;子房半下位,6室,花柱6出,上部分歧。假浆果半球形,长10毫米,宽约12毫米.种子卵状圆锥形,有硬壳,表面具有黑色肉质的假种皮。花期5月。果期6月。
2.华细辛:多年生草本。与前种极为近似;但根茎较长,节间密。叶通常2枚,先端尖至锐尖,两面疏生短柔毛。叶柄长10~15厘米。花被筒壶形,裂片3,平展,广卵状心形或广卵形,长约10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暗紫色,内侧密被细小的乳头突起,花丝较花药长1.5倍。花期5月。果期6月。
「生境分部」
1.辽细辛:生长于林下、灌木丛间、山沟、林缘或山阴湿地。分布东北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2.华细辛:生长于山谷溪边、林下、岩石旁等阴湿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
1.北细辛: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及须根痕。基生叶1~3,具长柄,表面淡绿色,光滑;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心形至肾状心形,全缘,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长4~10cm,宽6~12cm。有的可见花,多皱缩,钟形,暗紫色,花被顶裂片由基部反卷与花被筒几全部相贴。果实半球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栽培品的根茎多分枝,长5~15cm,直径0.2~0.6cm。根长15~40cm,直径0.1~0.2cm。叶甚多。
2.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基生叶多为2,叶柄有毛,叶片较厚,花被裂片开展。果实半球形。
3.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1cm。基生叶1~2,叶片较薄,心形,先端渐尖。花被裂片开展。果实近球形。气味较弱。
「化学成分」
1.辽细辛含挥发油约3%,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其他有黄樟醚、β-蒎烯、优葛缕酮、酚性物质等。
2.华细辛含挥发油2.75%,1.9%。挥发油中主要含甲基丁香油酚(约占50%),还有细辛酮、蒎烯、优葛缕酮、黄樟醚、1,8-桉叶素、l-细辛素等。
3.双叶细辛的挥发油含优葛缕酮6%、龙脑或爱草脑7%、1,8-桉叶素4%、蒎烯2%、甲基丁香油酚15%、黄樟醚10%、科绕魏素10%、榄香脂素8%、少辛酮0.2%、芳樟醇、大máng牛儿三烯醇。2-甲基-2-乙烯基-3-异丙烯基-5-异丙叉环己醇等。
4.圆叶细辛全草含黄酮甙、氨基酸、糖类和挥发油。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1.《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2.《药性论》:"忌生菜。"
3.《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4.《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贮藏」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性味」辛,温。
1.《本经》:"味辛,温。"
2.《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3.《药性论》:"味苦辛。"
4.《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归心、肺、肾经。
1.《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2.《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3.《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4.《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功能主治」
1.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摘录《国内药典》
2.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摘录《中药大辞典》
3.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摘录《中华本草》
4.《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5.《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鼻道阻塞,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6.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7.《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8.《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9.《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10.《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11.《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12.《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13.《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复方」
1.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2.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3.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4.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5.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6.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7.治牙齿疼痛:荆芥、细辛、露蜂房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漱冷吐。(《御药院方》细辛散)
8.治牙痛:细辛一钱,黄柏一钱。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药》)
9.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10.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11.治风入腹,切痛烦冤: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12.治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
13.治口臭及匿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14.治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15.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16.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17.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18.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19.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20.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
「应用配伍」
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着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本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头痛,配乌头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药理作用」
①局部麻醉作用
华细辛水浸剂或醇浸剂(20~100%)能阻断蛙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在豚鼠皮丘试验中,有浸润麻醉效力;但煎剂无效。细辛挥发油尚有表面麻醉(兔角膜反射)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后约半分钟,舌尖即有辛冷感,1分钟后有麻木感,以后痛觉完全消失,经1小时左右始逐渐恢复。局麻作用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但有较强的刺激性,尚不适作表面麻醉剂。有报告,细辛与其他中药合用,作涂抹麻醉以拔牙,取得较好效果。
②解热、镇痛作用
细辛挥发抽的阿拉伯胶乳剂0.2~1.0毫升/公斤予兔口服。对正常及温刺法引起的体温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对四氢-β-萘胺或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之发热,口服挥发油0.5毫升/公斤也有某些抑制作用。同样剂量对兔(电刺激齿髓法)百镇痛作用,强度与安替匹林相似。
③抑菌作用
初步体外试验,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乃至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④对血压的作用
华细辛醇浸出液(0.125~0.25克/公斤)静脉注射,可降低麻醉犬的血压。进一步分析指出,盆草细辛挥发油能使麻醉动物血压下降,而煎剂则使血压上升,并谓华细辛对瞬膜及血压皆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⑤毒性及其他作用
华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现象,继即陷于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呼吸先于心跳而停止,对心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醇浸出液在兔身上,能拮抗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对小鼠灌胃与静脉注射,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23.75毫克及7.78毫克/10克。细辛醇浸出液之毒性大于水煎剂。
除上述外,同属植物欧细辛的浸剂能升高麻醉猫的血压,而其总黄酮则有降压作用;它还能缓解或消除由新斯的明引起的气管痉挛。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