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wukyr"></menuitem>

      <ins id="wukyr"></ins>

      <ins id="wukyr"></ins>
      中药一号网 >>所属分类 >> 中药图片大全   

      枇杷叶图片

      编辑词条
      目录

      枇杷叶图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枇杷叶枇杷叶

      枇杷叶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文学名」枇杷叶

        「拼音」Pí Pá Yè

        「英文名」Loquat Leaf

        「拉丁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

        「别名」卢橘、巴叶、芦桔叶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原形态」枇杷,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着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无臭,味微苦。

        饮片性状:枇杷叶呈丝条状,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背面无绒毛,革质而脆。无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橙花叔醇和金合欢醇,还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α-衣兰烯、α和β金合欢烯、樟脑、橙花醇、máng牛儿醇、α-毕澄茄醇、榄香醇、顺-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还含苦杏仁甙、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素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

        「炮制」枇杷叶:刷去绒毛,用水洗净,稍润,切丝,晒干。

        蜜炙枇杷叶:取枇杷叶丝,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枇杷叶丝100斤,用炼熟蜂蜜26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0.5~1两);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贮藏」贮藏置干燥处。

      枇杷叶枇杷叶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性味」苦,微寒。

        1.《别录》:"味苦,平,无毒。"

        2.《药性论》:"味甘。"

        3.《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归肺、胃经。

        1.《滇南本草》:"入肺。"

        2.《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3.《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

        1.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摘录《国内药典》

        2.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摘录《中药大辞典》

        3.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摘录《中华本草》

        4.《别录》:"主卒哕不止,下气。"

        5.《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6.《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7.《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8.《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

        9.《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枇杷叶枇杷叶

        「复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声:枇杷叶五钱,川贝母一钱五分,叭旦杏仁二钱,广陈皮二钱。共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义》)

        3.治声音嘶哑:鲜枇杷叶一两,淡竹叶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4.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枇杷叶(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饮之,哕止则停。(《古今录验方》枇杷叶饮子)

        5.治哕逆不止,饮食不入:枇杷叶(拭去毛,炙)四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五两,甘草三两(炙,锉)。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枇杷叶汤)

        6.治小儿吐乳不定:枇杷叶一分(拭去毛;微炙黄),母丁香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如吐者,乳头上涂一字,令儿咂便止。(《圣惠方》枇杷叶散)

        7.治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钱,日二。(《圣惠方》)

        8.治肺风鼻赤酒齄:枇杷叶,去毛,焙干末之,茶调下一。二钱,日三服。(《本事方》)

        9.治痘疮溃烂:枇杷叶煎汤洗之。(《摘元方》)

        「药理作用」叶提取物无抗菌作用,还能刺激金黄色葡萄球菌之生长。

        所含苦杏仁甙在下消化道被微生物酶分解出微量氢氰酸,后者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故有平喘镇咳作用。

        枇杷叶的乙醚冷浸提取物局部应用对角叉菜胶性浮肿有强大抑制作用,抑制率达52%(角叉菜胶注射后2h),其活性成分经分离已证明为熊果酸和2a-羟基-亚油酸甲酯,后者与马斯里酸的甲酯化物相当。此外,枇杷叶的甲醇提取物中的倍半萜葡萄糖甙和多羟基三萜烯甙可显着降低遗传性糖尿病小鼠的尿糖,并且后者还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枇杷叶3两、茄梗5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单糖浆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为一疗程。治疗167例,结果近期控制42例(25%),显效60例(36%),好转35例(20%),无效30例(18%)。据观察,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差;对单纯型气管炎较好,对哮喘则无效。治程中无毒性反应。另有用野批杷叶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侧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59例,显效14例,好转35例,无效10例。对喘息型患者有较好疗效。摘录《中药大辞典》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葡萄干 下一篇枇杷核

      声明: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