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wukyr"></menuitem>

      <ins id="wukyr"></ins>

      <ins id="wukyr"></ins>
      中药一号网 >>所属分类 >> 中药图片大全   

      橘络图片

      编辑词条
      橘络橘络

      目录

      橘络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文学名」橘络

        「拼音」jú luò

        「英文名」Tangerine white endocarp

        「拉丁学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别名」橘白、橘丝、橘筋、橘瓤上筋膜等。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

        「原形态」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状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质疏松轻软,有弹性。气芳香,味微苦而甘。以片大、质轻软者佳。

        「炮制」拣去杂质,摘除橘蒂,用水喷润后撕开,晒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

        「注意事项」气阴两虚、内无湿热者及孕妇慎服。

        「贮藏」贮藏置干燥处。

      橘络橘络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性味」甘苦,平,

        1.《本草撮要》:"味淡微苦。"

        2.《本草便读》:"甘,寒。"

        3.《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苦,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1.通络,化痰。用于咳嗽痰多,胸胁作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2.通络,理气,化痰,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摘录《中药大辞典》

      橘络橘络

        「各家论述

        1.《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

        2.《纲目拾遗》:金御乘云,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

        3.《本草便读》:橘络,甘寒入络,无甚功用,或可清络中之余热耳。

        4.《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饮甚验。

        5.《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6.《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7.《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粟米 下一篇核桃仁图片

      声明: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